预计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五年前增加30余天
成都的蓝天越来越多了。杨涛摄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景象在成都越来越常见。杨涛摄
这几年在成都,出现了一群“追峰人”。他们的镜头追逐着城市尽头出现的绵延雪山,最喜欢拍城市与雪山的同框。雪山从“稀客”变成了“常客”:2016年只有十多天拍到了雪山,2017年就增加到了三十多天,2018年更是超过了五十天……如今,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这个数字增加的背后,伴随的是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步伐,尤其是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全局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回顾“十三五”,成都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人们身处的环境越来越好,大家能感受到的“绿色”福利越来越多,“生态宜居”自然也就成为每个城市居住者可触可感的现在和未来。
常见成都蓝
初步预计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33天左右
推窗便见蓝天,雨后总挂彩虹……在成都的朋友圈里,频频被专属于这个城市的“成都蓝”和彩虹刷屏。中心城区仰望蓝天、眺望雪山变得越来越平常。“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峨峨雪色涉苍龙,直上汶江锦万里”,这些千古传颂的诗句,正成为古今共享的现实美景。
回顾成都生态环境治理走过的五年,成都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力实施“三治一增”,纵深推进“十大攻坚战”,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大幅增加,《成都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指标有望全面完成。
“成都蓝”更常见,数据很明确。较之2015年,初步预计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33天左右,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约32%、26%,消除重污染天气,西望雪山成为常态。
成都,素有千河之城的美誉。江安河、清水河、锦江等河流穿城而过,流淌之处,生机勃勃。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成都纳入监测的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上升27%左右,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地表水水质总体由轻度污染改善为优,水润天府盛景重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约为94%、90%,天府大地画卷铺展。
启动碳惠天府
初步预计2020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五年前下降约18%
今年9月,“碳惠天府,守护成都绿”系列活动在成都启动。成都有超20万单车接入碳惠天府小程序,今后市民可以通过日常骑行,获得平台碳积分,可以用积分兑换绿色商品和服务。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碳惠天府公益平台运营单位信通公司与哈啰出行成功签约,标志着双方将立足广泛惠民的原则,共同倡导低碳出行,携手推进“碳惠天府”品牌建设。
另一方面,今年3月,成都正式印发《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是国内首个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的城市,也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任务和重要探索。
数据表明,去年成都市民使用哈啰单车行驶里程超过了5.5亿公里,相当于减少碳排放量超过3.12吨。直观一点说,这相当于成都地铁一号线行驶1340万趟,还可以往返地球与月亮715次。如果一棵树‘铆足了劲’每年吸收10公斤碳排放量,成都市民通过骑行,一年减少的碳排放量就相当于要多种近312万棵树。
“碳惠天府,守护成都绿”系列活动的正式启动,再次倡导了这座城市新的生活风尚和理念。
“十三五”期间,成都在低碳城市试点方面不断深化,建立健全碳惠天府机制就是其中之一。其中,成都在全国首创“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碳普惠建设双路径,组建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探索碳交易和用能权交易协同管理。
不仅如此,成都突出协同增效,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低碳试点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机融合,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
较之2015年,初步预计2020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约18%。
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初步预计2020年全市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
“十三五”期间,为夯实绿色生态本底,成都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着力夯基垒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都出台了《成都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制定了三岔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实现四级环保监督网格管理全覆盖。对706个行业依法核发7592张排污许可证,指导25982家企业完成排污登记。
此外,组建市生态环境局,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办理全省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对1593家企业开展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岷沱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断面水质超标扣缴等生态补偿机制。
为推进环保产业发展,金堂淮州新城获批国家级节能环保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龙泉驿长安静脉产业园获批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初步预计2020年全市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
责任落实体系持续完善方面,成都市压实政治责任,出台《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配套设立50项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和25项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摸清全市及试点县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及部分变动情况。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文章转载自“四川新闻网-环保新闻”